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高血压诊断 > 疾病诊断 > 张敏教授高血压管理御危防变

张敏教授高血压管理御危防变

发布时间:2022-8-16 17:08:10   点击数: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疾病,因此提高群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形成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意识至关重要。为此,年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之际,医院携手新浪健康·爱问医生于9月26日-30日及10月8日、9日为大众奉上7场权威专家直播访谈,通过对心血管医学知识进行解读和现场答疑解惑,帮助大众树立良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意识。

截止目前,本次系列直播及回放次数累计突破多万,本场直播直播回放高达95万,数据详见下图:

新浪健康·爱问医生编辑据医院心内科张敏教授《高血压管理-御危防变》直播精选整理成文。好心好人生,你我共守护!搭配完整视频理解,效果更佳:

我国高血压发病情况

血压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过大,数值高出一定标准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在没有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一天测量3次血压,医院内测得的诊室血压≥/90mmHg或家庭测得的血压≥/85mmHg。一项旨在分析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治疗和控制状况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3.24%。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为57.08%,治疗率为51.34%,但控制率仅为18.20%。

认识高血压危害

从古至今,高血压都是不容忽视的疾病杀手。当普通的水流有了压力之后,比如高压水枪射出的水可以轻松的击碎苹果和西瓜。当这样的压力存在于人体血管中就变成了可怕的高血压!高血压影响的不仅仅是血压。血压的持续升高,会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损伤以及心脏、肾脏、脑等器官损害。眼底血管硬化、记忆力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结构改变、肾脏损害等都与高血压息息相关。高血压还有着不同的危险程度,血压越高,心血管危险因素越多,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越严重,危险程度越高。

正确对待高血压药物治疗

启动药物治疗时机

开始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评估水平。如果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超过/90mmHg和(或)目标水平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具体时机如下:

高危和很高危高血压:血压/mmHg,伴有吸烟、肥胖、家族史等,或已出现心衰、冠心病、脑梗等并发症,需要立即开始服用降压药。

中危高血压:血压/90mmHg,伴有肥胖或吸烟,但还没出现靶器官损害,可观察几周,改善生活方式后,如血压仍不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

低危高血压:刚刚发现的轻度高血压,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先改善生活方式3个月,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如血压仍不达标,开始服用降压药。

熟悉高血压药物分类

高血压药物治疗可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地平类如络活喜、拜新同;沙坦类如科素亚、代文;普利类如洛汀新、悦宁定;利尿剂如速尿片、氢氯噻嗪片;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心得安和ARNI类如沙库巴曲缬沙坦。如果将高血压比作一条拥堵的道路,以上这些药物在疏通交通上发挥不同作用。地平类、β受体阻滞剂起到限制出行的作用,利尿剂则是增设交通指挥,利类、沙坦类可加宽道路,ARNI类起到城市规划和道路改建作用。

制定高血压治疗目标

高血压药物治疗需兼顾血压控制和靶器官保护,不仅要强效、平稳地达到目标血压,对降压外的血管、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保护也要同样重视。控制高血压要做到全心健康,减少心衰、卒中、终末期肾病等心脏事件、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平时不易被人感知但危害极大,树立正确的降压目标对高血压治疗意义重大:

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90mmHg

普通高血压、高血压伴卒中、高血压伴冠心病、高血压伴肾病(无蛋白尿)/90mmHg

高血压伴心衰、高血压伴糖尿病、高血压伴肾病(有蛋白尿)/80mmHg

降压达标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危险。正确的降压目标可使心肌梗死的风险下降15~30%,心力衰竭的风险下降50%,脑卒中的风险下降40~50%。

高血压防治建议

积极测压

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压的基石,高血压患者建议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健康睡眠、心理平衡、戒烟戒酒。高血压患者在服药同时还需积极测压,定期随访。为了让医生充分了解病情和治疗进展,高血压患者应该固定医生,挂专家号,血压稳定后再换成普通门诊。

正确测量血压方法

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很重要,如下图显示:

服药建议

停药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可导致收缩压上升7.8mmHg,舒张压上升2.5mmHg。血压波动每增加1标准偏差,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首次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7%,18%和10%。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所有的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能私自停药、加量、减量、换药。高血压患者可通过“星期一定时画日历”的方法来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

高血压门诊中常见问题

(1)高血压会引起头晕、头痛,如果没有症状不等于血压不高,也不能说明病情不重。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积极治疗。(2)降压药并不是在一天中血压最高时才吃。一般来说降压药在清晨时服用最好,但是也应该分药物具体对待。比如高特灵最好睡前服用,拉贝洛尔餐时或餐后服用。因此怎么吃药,应该遵循医嘱。(3)降压药有副作用,吃了对身体不好,还是别吃的观念是错误的。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高血压导致的突发心梗、中风才更可怕!如果没有及时抢救,甚至可能直接死亡。(4)按时服用降压药,并不代表就能跟以前一样继续吸烟喝酒。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控盐减肥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等,才能保持药物疗效,让血压长期平稳。(5)不建议高血压患者喝冷饮。过量寒冷食品进入胃肠后,会突然刺激胃、肠,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病情,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精选网友线上提问

问题一:为什么医院测量的血压差别很大?张敏教授:有些患者可能是白大衣性高血压,即因为害怕得高血压,医务工作者为其测血压时会比较紧张,导致血压偏高。另外,医院就诊时静坐时间不够,医院测量的血压比在家自测的血压高。对于医院测量的血压差别很大的患者,临床上建议行2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以便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的高血压情况。问题二:除了高血压,还有脑梗,需要服用很多药物,还有不少中成药,请问如何选择服用药物?张敏教授:临床医生可根据流行病学和药物特性来选择既能降压又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此外,中成药作为辅助用药,可起到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建议咨询主治医生看是否与在服用的药物产生疗效冲突问题三:家里的高血压病人需要每天监测血压吗?测几次?几时测?测量血压有什么注意事项?张敏教授:新确诊或血压监测不平稳的患者,建议每天测量3次血压,即早中晚各1次,连续两周血压平稳后,可改为1天1次。血压控制非常平稳的患者可以一周测量2~3次血压。问题四:季节会影响血压波动吗?尤其是在冬天,家里的高血压病人血压比往常稍高一些,为什么?张敏教授:冬天由于天气寒冷导致血管收缩,其血压较夏季偏高且更难控制。临床医师需要根据季节调整相应的用药。问题五:高血压同类药物可以相互替代吗?张敏教授:高血压同类药物作用机制相似,但不同剂量的药物对个人影响不同。药物的替换需监测更换药物之后血压波动是否平稳,控压效果是否良好。血压波动平稳,控压效果良好,可以进行同类药物的替换。问题六:家里高血压病人老是失眠,血压控制得也不好,会不会是失眠引起的血压波动?张敏教授:高血压患者容易失眠,失眠反过来加重血压波动,失眠和高血压互为因果关系。如果血压控制平稳之后,失眠情况仍然存在,建议高血压患者服用辅助睡眠类的药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ihoufeng.com/jbzd/1005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