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在“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沟通会上,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陇德、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李建平等嘉宾共同解读H型高血压专家共识。
13亿高血压,一半以上是“H型高血压”
3月2日,《中华高血压杂志》对外发表“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指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学组与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以及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的专家(33人)共同讨论制定。
此次业内专家之所以集体发声,揪住“H型高血压”不放,是因为近十年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需要一张靶点明确、疗效显著、独具特色的“中国处方”。
以心梗、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占总死亡的比例超过40%,总体疾病负担远远超过各类癌症的总和。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居民卒中死亡率更是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
大量研究显示,血中同型半胱氨酸(英文缩写为Hcy)升高是我国居民卒中高发的“罪魁祸首”之一,是导致高血压病人发生脑卒中的最大帮凶。我国3亿高血压患者中,50%~80%为“H型高血压”,其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至正常人群的10~28倍。
2H型高血压“高调”进入全球医学视线
年,霍勇教授率领团队对8项以脑卒中为终点的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一举登上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论文结果显示,“补充叶酸能够使Hcy下降超过20%,进而使脑卒中风险显著下降25%。”
为了强调Hcy的重要性,年,我国学者开始将这种“伴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高血压命名为“H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是最容易发生脑中风的高血压,“H”一语双关,既指hypertension(高血压),又指Hcy升高。
在初探补充叶酸的益处后,基于前期研究的方向和证据,霍勇教授带领的团队沿着循证医学的路径,又对国内基层社区例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史的成年高血压患者,开展了一项迄今我国研究者独立完成的、最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不仅验证了我国高血压患者“低叶酸——高Hcy——高脑卒中发生率”的不良事件链,更与8年前的荟萃分析结果相互印证。
“在CSPPT研究中,使用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规范治疗,相比单纯使用降压药依那普利,多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21%,H型高血压人群使用‘依叶’获益会更大。”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CSPPT核心专家之一李建平介绍。
CSPPT研究是一项完全遵照国际标准的大型、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长达4年半的跟踪研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和评价,H型高血压再次“高调”进入全球医学界视线,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
现场嘉宾共同解读H型高血压专家共识
3专家解读共识的十大要点如下:
1.H型高血压是指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同型半胱氨酸≥10μmol/L)的高血压。
2.我国约四分之三的高血压患者为H型高血压,这与我国居民饮食中叶酸缺乏和或遗传因素有关。
3.我国高血压人群平均叶酸水平8.1ng/ml,仅为美国人的一半。补充叶酸可明显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4.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卒中发病风险上有协同作用。
5.我国高血压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应筛查同型半胱氨酸,针对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患者进行相应治疗。
6.我国门诊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筛查比例较低,指南和临床实践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7.H型高血压患者应该推荐尽可能多地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包括肝、绿叶蔬菜、豆类、柑橘类水果、谷类等。但正常饮食摄入很难获取每日0.4mg以上的叶酸。
8.推荐高血压患者服用含有0.8mg叶酸的固定复方制剂降压药物,不能达标时可联合使用其他种类降压药物。
9.补充小剂量叶酸三年以上才可明显降低卒中风险。在CSPPT研究中,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4.5年的患者卒中风险明显降低。
10.医院药房中处方的叶酸剂量为每片5mg其目的是治疗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安全性问题,不建议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服用大剂量叶酸。
4两会提案
据悉,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联名其他27位代表委员,提交了“以H型高血压为抓手,推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两会提案,主要建议包括:
①将H型高血压相关内容列入高血压诊疗路径,医院广泛实施;
②推广复制山东荣成H型高血压管理经验,做好社区防控;
③将H型高血压诊治纳入慢性病防控工程,加大支持力度;
④在国家十三五和重大药物创制专项中加大对H型高血压防治药物研发的支持力度。
转自稻田Dauteen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