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防治
治
疗
与
自
我
管
理
高血压是一种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疾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降压药物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生活方式的改善
减少钠盐摄入
√
我国居民的膳食中75.8%的钠来自于家庭烹饪用盐,其次为高盐调味品。随着饮食模式的改变,加工食品中的钠盐也成为重要的钠盐摄入途径。为了预防高血压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钠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5g。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采取各种措施,限制钠盐摄入量。
主要措施包括:
①减少烹调用盐及含钠高的调味品(包括味精、酱油);
②避免或减少含钠盐量较高的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各种炒货和腌制食品;
③建议在烹调时尽可能使用定量盐勺,以起到警示作用。
增加钾摄入
√
增加膳食中钾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血压。
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富钾食物(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的摄入量;
②肾功能良好者可选用低钠富钾替代盐。
不建议服用钾补充剂(包括药物)来降低血压。
肾功能不全者应咨询医生。
合理膳食
√
合理膳食可降低人群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建议高血压患者和有进展成为高血压风险的正常血压者,饮食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控制体重
√
推荐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BMI:18.5-23.9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建议所有超重和肥胖者减重。控制体重,包括控制能量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和行为干预。在膳食平衡基础上减少每日总热量摄入,控制高热量食物(高脂肪食物、含糖饮科和酒类等)的摄入,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提倡进行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减少久坐时间。行为疗法,如树立节食意识、制定用餐计划、记录摄入食物种类和重量、计算热量等,对减轻体重有一定帮助。减重计划应长期坚持,速度因人而异,不可急于求成。
戒烟限酒
√
吸烟是一种不健康行为,是心血管和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被动吸烟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戒烟可减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过量饮酒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且其风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限制饮酒可使血压降低。建议高血压患者不饮酒。
增加运动
√
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建议非高血压人群(为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或高血压患者(为降低血压),除日常活动的活动外,每周4-7天,每天累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过程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感觉不能轻松讲话)。运动形式可采取有氧、阻抗和伸展等。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高危患者运动前需进行评估。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
精神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病态心理,包括郁郁症、焦虑症、A型性格、社会孤立和缺乏社会支持等。必要时可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避免由于精神压力导致的血压波动。
用药误区
高血压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之一,严重威胁国民健康。但有些老年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血压高是正常现象,就算查出高血压,也不认真对待。以下几种错误想法,控压时尤其要避免。
误区一:血压高但没症状,不用吃药
有人认为,只要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血压高就不需要治疗,这是错误的、只要血压升高,无论有无症状均有危害,都需要治疗。
误区二:不愿意过早服药
很多年轻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过早吃药会产生耐药性,这是非常错误。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血压控制得越早,越能更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发病风险,其远期效果越好。
误区三:一旦吃药会产生依赖性,副作用也较大
降压药属于非成瘾性药物,和高血压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乎其微。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不能随意停药,防止停药后血压升高。
误区四:血压高时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不用坚持
高血压是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来控制血压。停药后血压波动幅度过大会造成心梗、脑梗等并发症发生、降压药的作用不仅是降血压,还有维持血压平衡,避免更多脏器伤害。高血压药物的调整,需遵从医嘱。
误区五:开始不能勇“好药”,否则病情严重时无药可用
目前,临床公认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好药”是指长效降压药,即口服一次,降压作用持续24小时以上。短效降压药物通常只用于突发性血压增高,作用时间短,易引起血压波动。建议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长效降压药,避免降压过猛。
误区六:发现血压升高,要快速降到正常
除非高血压急剧升高导致了危险,如主动脉夹层、高血压危象等需要快速降压,一般来讲,降压治疗需掌握缓慢、平稳的原则,用药后4-12周达到目标值。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脑中风等意外,尤其是老年人。
误区七:血压控制的越低越好
血压短时间内降得过低,超过自我调控能力限值后,将会降低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引起脑血栓等不良时间的发生。一般患者血压目标需控制到/90mmHg以下,在可耐受和可持续的条件下。其中部分有糖尿病、尿蛋白等的高危患者的血压可控制在/80mmHg以下。
误区八:吃药盲目追求新、贵,频繁换药
选择一组适当、理想的降压药物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验证。只要能保持血压稳定不波动,且没有明显副作用,药品品质有保证,就应坚持服用。
误区九:长时间一医院检查
服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血压稳定,医院复诊,观察药物是否产生副作用,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是否产生不良影响或药量是否不足。
误区十:照搬别人经验擅自用药
高血压病因复杂,临床有很多分型,每个人身体素质以及基础疾病都不相同,照搬他人经验,跟风吃药易产生用药安全风险。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坚持药物治疗,还要调整饮食、少吃盐、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放松心情等。
什么时候该调整用药
什么时候该调整用药?
高血压诊断明确后,部分患者能够长期应用初期选择的降压药物,持续数年,不需要换药。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调药或调整剂量,尤其以下几种情况:
换季时
血压随着季节的变化高低不同,夏天会低一点,冬天会高一点。有的患者,一到夏天就经常头晕、乏力,这有可能是夏天仍服用冬天的药物种类和剂量,结果使血压降得过低,出现脑供血不足的情况。还有些患者,冬季仍按照夏天的药物使用量服用,是的高血压没有很好地控制,波动较大,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或心梗。所以,高血压患者应该遵医嘱,根据季节和血压的高低水平,及时调整降压药物。
血压突升时
高血压患者在服药期间也可能出现血压短暂升高,有时会感觉到头晕或头痛,有时毫无症状。一般来说升高的幅度不大,休息15分钟至半个小时重复测量血压,如果血压下降,就说明是一过性血压升高,这种情况不需要调整高血压药物。如果血压明显升高,多次测量血压均>/90mmHg,而自己又是很规范地服用降压药物,结合诊室或家庭自测血压都明显升高,排除精神、生活方式因素,就要考虑调整药物。
出现心脑肾血管并发症时
例如出现心绞痛、左心室肥厚、尿蛋白时,需要找医生调整药物,还要兼顾心脑肾等脏器,尽量选择对上述器官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不论哪种并发症,把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才是硬道理。
出现不能耐受副反应时
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有4%-10%的患者会出现咳嗽症状,如果影响到工作生活则需要换药,可调换成神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短效的钙离子拮抗剂,例如硝苯地平片、尼群地平片、尼莫地平片及长效的非洛地平等容易引起更年期女性心悸、潮热加剧,此时可以换成左旋氨氯地平。再比如,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乏力等副作用,如有明显不适,可减少剂量或停用。
手术期间
要做手术的高血压朋友一定要告诉主管医师,特别是麻醉医师自己所服的降压药物以及当前血压控制情况,以便医生在麻醉及手术中对血压的掌控做到心中有数。需要注意的是,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不能突然停药,否则会造成血压迅速升高。
每个人都应该知晓自己的血压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脑肾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高致残高致死率的特点,而且约有一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而“以症状为导向的就诊模式”是中国老百姓看病特点。没有症状就不来就诊,这导致很多高血压患者来就诊时已经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或到了尿毒症期,对个人和家庭乃至社会,影响巨大。每个人都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