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讲我们认识了高血压,知道了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也了解了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高血压的诊断与预后。一、高血压的诊断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根据诊所测量的血压值,采用经核准的水银柱或电子血压计,测量安静休息坐位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一般来说,左、右上臂的血压相差<10-20mmHg,右侧>左侧。如果左、右上臂血压相差较大,要考虑一侧锁骨下动脉及远端有阻塞性病变,例如大动脉炎、粥样斑块。必要时,如疑似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还应测量平卧位和站立位(1秒和5秒后)血压。是否血压升高,不能仅凭1次或2次诊所血压测量值来确定,需要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血压变化和总体水平。
一旦诊断高血压,必需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作相关实验室检查,评估靶器官损害和相关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常规检查项目是尿常规,血糖,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肾功能,血尿酸和心电图。这些检查有助于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部分患者根据需要和条件可以进一步检查眼底、超声心动图、血电解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如果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和靶器官结构与功能变化,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特殊检查,例如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判断血压升高严重程度,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知道降压治疗以及评价降压药物疗效。
二、高血压的预后
高血压的预后不仅与血压升高水平有关,而且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因此,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角度,现在主张对高血压患者做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具体分层标准根据血压升高水平(1、2、3级)、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发症情况,见下表:
在影响预后的因素中,除危险因素外,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靶器官损害发生后不仅独立于始动的危险因素,加速心、脑血管病发生,而且成为预测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标记。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增加或粥样斑块、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和微量白蛋白尿等靶器官损害,目前被公认为是心血管危险的重要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