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多年的体检和工作实践中,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单位每年都体检,单位的职工人数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测量血压高的人数并没有随着体检的开展而减少。很多人,每年体检血压都高,部分患者连续10年的体检报告都显示血糖、血脂、血压都高。
你说他们不重视吧,他们每年都坚持体检;你说他们重视吧,可是每年体检的结果都高,而且一年比一年高!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健康宣传不到位:患者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异常情况的危害性不了解或认识不足;
2、健康管理不到位:很多人体检之后,拿到体检报告的10天到半个月,还有所顾忌,但是天长日久,也没出什么严重的结果,所以又回归平常:该吃的吃,该喝的喝,不该吃的也吃,不该喝的也喝!天天如此,年复一年,直到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是心肌梗死、脑出血才后悔莫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管理我们的血压呢?怎么样才能很好地控制高血压,从而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呢?
一、必须要掌握高血压的相关知识:
(一)、高血压的危害性以及预防的有效性
高血压-----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长期的高血压会引起心脏、大脑、肾脏、眼底等多个靶器官的严重并发症。
目前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眼底病变都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都很高,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然而,高血压并不是不可控制的。研究表明,有效的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风35%~40%,降低心肌梗死风险20%~25%,降低心力衰竭风险超过50%。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和减少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居高不下的重要措施。
(二)、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是指: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三)、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基于诊室血压的高血压标准:连续多次重复测量后,诊室血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只有一次诊室血压升高不能诊断高血压,通常需要1-4周内进行2-3次测量血压。2、基于家庭自测血压的高血压标准家庭自测血压:≥/85mmHg为高血压标准。3、基于24小时动态血压的高血压标准:24小时血压平均值≥/80mmHg为高血压;白天(或清醒状态)的平均值≥/85mmHg,为高血压;夜晚(或睡眠状态)的平均值≥/70mmHg为高血压。
(四)、血压的划分和分级
(五)、普通人群的高血压筛查
1.健康成年人最好每年测量1~2次血压。找工作中经常遇到初诊高血压患者说:一年前或半年前甚至1~2个月前,测血压还是正常的,为什么陡然血压这么高了?因为一天当中血压是有波动的,而且血压也会随着季节和温度的变化而有很大的波动,所以血压要多次测量才准确,不能以1~2次的血压来判断是正常还是异常。2.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血压测量、筛查:(1)单位组织的健康体检或各类从业人员体检;(2)社区建立健康档案是测量血压;(3)在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药房多测量:(4)学会自我测量血压,也可帮助家人和邻居测量血压。现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也比较普及好用。(5)医院、老年活动站、单位医务室、社区等公共场所均放置了公益性血压计测量血压,可以经常测量;(六)、易患人群的高血压筛查对下列高血压的高危人群一般要求至少3~6个月测量1次血压,最好每个月能测量一次,特别是在气温寒冷的冬季更应该加大测量的频率。提倡家庭自测血压,利用各种机会筛查、测量血压。(1)血压正常高值的患者: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2)超重(BMI24-27.9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腹型肥胖:腰围男≥90cm(2.7尺),女≥85cm(2.5尺);(3)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一、二级亲属);(4)长期膳食高盐;(5)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ml(2两);(6)年龄≥55岁。
(七)初次血压升高者的处理
初次血压升高是指:第1次发现血压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如果是重度升高(即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mmHg),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并安静休息后,复测仍重度升高,可诊断为高血压。如果是轻、中度升高(即收缩压≥mmHg而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而mmHg)者,建议4周内再复测血2次,均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则诊断为高血压;复测血压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者,则增加血压测量次数(每3-6个月至少测1次);对有条件者,进行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
(八):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层年国际高血压学会基于其他危险因素、HMOD及是否合并CKD3、CVD等疾病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心血管风险的简化分类,把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为三个等级,即低危、中危、高危三个层级;危险分层越高,表明患者在今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升高,需要更为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和降压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1.HMOD:是指高血压引起的或者伴随的心脏、大脑、肾脏、眼底等靶器官损害。可通过抽血化验、影像学检查、彩超检查、眼底检查等方法来确诊有没有靶器官的损害。2.≥CKD3期:是指中晚期的慢性肾病,分期在3期及三期以上。3.糖尿病:指空腹血糖≥7.0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4.CVD:是指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缺血等脑血管病;外周动脉疾病等。(九)排除继发性高血压5%~10%的高血压患者为继发性高血压。1、常见继发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2.以下几种情况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
(1)高血压发病年龄小于30岁;(2)重度高血压(高血压3级);(3)降压效果差,血压不易控制或者波动特别大的;(4)血尿、蛋白尿或有肾脏疾病史;(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6)血压升高伴肢体肌无力或麻痹,常呈周期性发作,或伴自发性低血钾;(7)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皮肤苍白及多汗等;(8)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双侧上肢血压相差20mmHg以上,股动脉搏动减弱或不能触及;(9)长期口服避孕药者。(十):高血压治疗的目标
基本目标(近期目标):血压控制要达标;主要目标(长期目标):预防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总死亡危险。血压控制目标:1.收缩压mmHg且舒张压90mmHg。最好是≤/80mmHg2.年龄≥80岁且未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降压目标为:收缩压mmHg且舒张压90mmHg。血压达标的时间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推荐尽早血压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治疗2-4周后评估血压是否达标,如达标,则维持治疗;如未达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对1-2级高血压,一般可在4-12周治疗后达标;若患者耐受性差或高龄老年人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十二):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时机
高血压初步诊断后均立即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并一直贯穿在整个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高危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治疗;中危、低危患者,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可分别随访1个月、3个月,多次测量血压仍≥和/或≥90mmHg,推荐或考虑启动降压药治疗。
(十三):高血压非药物治疗
(十四):临床常见降压药物
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治疗,并坚持生活方式干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高血压的健康管理高血压的健康管理很重要,我们国家,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比较低,生活中很多人长期高血压得不到控制,这中状况与多种因素有。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最好的方式是实行高血压的健康管理。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指导、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定期测量、评估治疗效果
一、健康教育这是提高患者认识高血压、了解其危害性并积极配合治疗、配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1、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高血压知识手册,宣传高血压的防治知识。2、定期举办高血压健康教育讲座3、定期举办面对面的健康咨询4、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