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伊心力意第篇原创文章—
近期有朋友留言问为什么《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版高血压指南》修改了正常血压值?还有朋友留言提出正常血压值是不是应该有年龄段的区分?
提出这样问题的朋友都是有背景知识而且还善于思考的智者。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正常血压值?
答案是:正常人合适的血压值。
这样的答案等于没有答案。
其实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始终如一的正确答案。
正常血压值和高血压值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呢?
人群的血压值,比如收缩压,可以画一条从60-mmHg的连续直线。
在这条直线上取哪一点作为正常血压值?哪一点作为高血压值呢?
这么重要的事情,其真实的操作过程却一点都不神圣。
既不是上帝之手点出来的,也不是像万有引力定律这样的自然铁律,而是人为划定的。
当然,这种人为划定过程不是像划 那样的随心所欲。依据的是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个依据的结果:
正常人群的血压呈正态分布。收缩压主要集中在90-mmHg,舒张压主要集中在60-90mmHg的范围内。
第二个依据的结果:
高血压人群的血压值与疾病的关系呈偏态分布,血压越高发生疾病的风险也越高。
第三个依据的结果:
血压值与疾病的关系是一个渐进式、连续的线性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高血压对人体的 不存在门槛现象,不存在门槛内和门槛外全或无的区别,只有 大小或多少的区别。
把高血压的标准定在≥/90mmHg,并不是说达到这个标准的血压才会对人产生 ,低于这个标准就 平安无事。
实际上,血压~/80~89mmHg的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已经比血压/75mmHg的人群增加了1倍以上。
基于这些理念,以前的高血压指南制定了:
≤/80mmHg是正常血压;
≥/90mmHg为高血压。
其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
当血压≥/80mmHg,就应该改变生活方式!
当血压≥/90mmHg,如果改变生活方式1-3月后无效就需要加用药物治疗!
现阶段对心脑血管损害的因素日益增多。高盐、高糖、高油、高压等因素既催生了高血压,也伙同高血压一起加重了心脑血管的损伤。
但是人群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治愈率都很低。
为此,《ISH高血压指南》做出如下调整:
将正常血压界限调整为/85mmHg,与之前的多部指南推荐的/80mmHg相比,放宽了正常血压限值。
高血压定义仍然是非同日多次重复测量后,诊室收缩压≥mmHg和/或诊室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的达标值分为“理想标准”和“基本标准”。
理想标准:
<65岁的成年人,血压</80mmHg;
≥65岁者,血压</90mmHg;
老年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个体化的血压目标。
基本标准:
血压至少要比原有值降低20/10mmHg;
</90mmHg;
老年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个体化的血压目标。
“理想标准”针对的是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基本标准”针对的是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人群。
对新版指南吐槽最多的地方就在于此,即不同年龄采用同样的血压达标值。
大家都知道,不同年龄的血压值是不同的。
老年患者收缩压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中青年患者的舒张压明显高于老年患者。
临床上的普遍现象是,中轻年人压舒张压很难达标,老年人收缩压很难达标。
如果18-64岁的人都用同一个标准,65-岁的人都用同一个标准,肯定不合理呀。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指南的本意是希望简化标准,便于掌握。
比如新指南简化了高血压分级。将高血压只分为两级,1级和2级,取消了原先的3级高血压。
这并不是说不存在3级了,而是说2级以上的高血压都具有同等严重的危害性。
新指南还简化了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取消了很高危。
这也不是说不存在很高危,而是说高危已经是很高危了。
经过这些简化调整后,增加了指南的可操作性。
有利于提高人群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
针对老年患者,指南特别指出:“老年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个体化的血压目标”。
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还是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对于脉压差大,单纯收缩压增高的老年患者并不会一味地强调收缩压达标,让舒张压下降过低。
因为冠状动脉主要是在舒张期给心肌供血。舒张压太低,会减少冠脉血流量,导致心肌缺血。
也会造成脑血流量下降,脑缺血。
死磕自己,帮助大家!我是尹力,下期见!法律声明: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封面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文中视频均出自天津医院心内科,即作者所在科室,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未经允许,不可转载!编辑:木易丫丫技术:圣斗柿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