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高血压诊断 > 诊断作用 >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8-9-11 16:22:30   点击数:

高血压的

中医认识

高血压病乃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并无血压这一概念,故在传统的中医文献中也没有“高血压病”这个病名。但没有这个病名,并不等于说中医学对高血压病丝毫没有认识。事实上,与高血压病有关的各种临床症状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学文献中均早有记载。高血压病的主要临床症侯、病程和转归,以及其并发症,均属祖国医学中的“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身鸣”的记载,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提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另一种原因,以上这些论述,与高血压病均有一定关系。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常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

中医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1

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损肝阴,阴不敛阳,使肝阳偏亢,肝阳上扰于头目。肝肾两脏在中医中的关系甚为密切,故肝火也能灼伤肝肾之阴,形成肝肾两虚,肝阳偏亢。

2

饮食失节过于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以至湿浊内生,湿浊久蕴可以化热化火,火灼津液成痰,痰浊阻塞脉络,上扰清窍,因而头痛、头晕发生此病。

3

内伤虚损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肾阴不足,肝失所养,阴不敛阳,肝阳偏亢,内风易动。在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体的阴阳失调,特别是肝、肾两脏的阴阳失调。由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形成下虚上实的现象,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症;而肾阴亏损,不能上济心阴,故见心悸、健忘、不寐等;若病久不愈,则可导致肾阳虚衰,此时常兼有畏寒、肢体、乏力、阳萎、夜尿等症候;阳盛可以化火、化风,可见面红目赤、烦躁多怒;肝风入络,则见四肢麻木;若肝阳暴亢,便阳亢风动,血随气逆,挟痰经火,横窜经络,扰动心神,蒙敝清窍,从而发生中风昏厥等严重后果。

小结

由此可见,高血压病之本为阴阳失调,病之标乃内生风、痰及瘀血。从实用、方便的角度出发,高血压病分为肝阳偏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三型及痰阻、血瘀、内风三个兼证。高血在病的中药治疗须在按中医辩证分型后方可进行,如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六味地黄汤适用于肝肾阴虚型等等,高血压病的中药治疗具有症状疗效和降压疗效好,尤其是症状疗效明显、疗效稳定、无副作用等优点,是中医学在防治高血压病领域里一大优势。

温馨提示

文中所涉及到方剂仅供参考,请勿随意应用,如有相同症状者请先咨询中医医师,在医师的建议下使用。

咨询电话

赞赏

长按







































治癜风比较出名的医院
白癜风能控制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ihoufeng.com/zdzy/378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