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约有2.9~3亿高血压患者,1/3成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第一危险因素。我国71%的脑卒中和54%的心梗死亡与高血压有关。
高血压的治疗,临床上会根据实际科研进展而制定高血压治疗指南并不断修订。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最新版本是《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版)》。根据这个版本,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意见主要如下:
高血压的定义
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定义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不同测量方法的血压正常值:
诊室血压</90mmHg,
家庭自测血压</85mmHg,
24h平均动态血压</80mmHg,
24h动态血压清醒时平均血压</85mmHg。
降压目标
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应小于/90mmHg,部分可降至/80mmHg上下,这样即使出现波动也能维持血压在/90mmHg以下。
65~79岁:</<90mmHg。
如患者可耐受,则可降至</<90mmHg
80岁以上:</<90mmHg;(SBP~mmHg)
特别注意清晨血压
不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是自行测量血压,目的都是监测患者的血压是否真正达标。
使用短效降压药物,每天早上服药,第二天早上则无法有效控制血压。如果每天早上服药,上午测量血压。我们监测到的正好是该药物作用峰值的血压,无法判断24小时的血压是否得到了控制。
清晨血压测量最积极和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能够对血压是否达标作出一个更加准确的判断。
降压效果不宜求快
老年患者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强调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逐步降压达标,避免过快、过度降低血压。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或种类,逐步使血压达标。
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靶器官,最大限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
不必纠结于数字,只要血压在持续缓慢下降即可。
降压治疗应该个体化
对于高血压合并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老年患者,建议采取个体化、分级达标的治疗策略:首先将血压降低至</90mmHg,耐受良好者可降低至</90mmHg。对于年龄<80岁且一般状况好、能耐受降压的老年患者,可降至</80mmHg;≥80岁的患者,建议降至</90mmHg,如能耐受降压治疗,可降至</90mmHg。对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降压治疗应慎重,不应过快过度降低血压,如能耐受可降至</90mmHg。过度降压不利于各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增加了老年人晕厥、跌倒、骨折和死亡的风险。对于伴有缺血性心脏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强调收缩压达标的同时应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