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优势,标本兼治,不仅调整血压,还可以整体调理,改善高血压引起的症状,使身体全身舒畅且没有副作用。
高血压病在中医属于头痛、眩晕的范畴。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病,特别是一级高血压和高血压病的临界值,有比较好的前景。
通过饮食控制、体育锻炼效果不好的这类人,担心西药的副作用和不想长期服用西药,更愿意选择配合中药治疗。毕竟中药整体调理,不仅能控制血压,还能改善临床症状,使患者全身舒畅。当然,这需要坚持服用药物,从量变达到质变,所谓的“祛病如抽丝”,需要长时间调理。
高血压引起的常见病症:头痛、眩晕。
中医常见证型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肝阳上亢型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涨,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脉弦。
②痰浊上蒙型
症状:眩晕,头重昏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③淤血阻窍型
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黯。舌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疗高血压病有几个比较有名、有代表性的方剂: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等方剂。下面介绍两个方剂:
1、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
成
怀牛膝两(30g),生赭石轧细一两(30g),生龙骨捣碎五钱(15g),生牡蛎捣碎五钱(15g),生龟板捣碎五钱(15g),生杭芍五钱(15g),玄参五钱(15g),天冬五钱(15g),川楝子捣碎,二钱(6g),生麦芽二钱(6g),茵陈二钱(6g),甘草钱半(4.5g)。
用
法
水煎服
功
用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
治
肝肾阴亏,肝阳上元,气血逆乱,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喝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长有力者。
镇肝熄风汤出于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是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家,是个临床家,他对中风很有研究,一生中用了大量的精力,在临床上总结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很有名的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汤现在用来治疗高血压病属实证的作用较好。因为肝阳亢极生风,用重镇平肝的药,作为主要的药来熄风,能把亢盛之阳重镇下去,所以它的主药,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这些都是重镇潜阳的药。
2、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
杂病证治新义》
组
成
天麻9g,钩藤12g,生决明18g,山栀9g,黄芩9g,川牛膝12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
用
法
制煎剂服。(现代用法:水煎,分2~3次服)
功
用
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
治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天麻钩藤饮是个常用方,是现代医务工作者总结出的,思维方法上带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天麻钩藤饮出在《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这本书里。这本书出在年,是胡光慈先生继过去中西汇通派的思想,再归纳、解释,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拟订的方剂。主治证候当中写了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这是采用他的这本书原书的主治。
高血压治疗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可通过药物调理,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疗法,配合慎起居,避风寒。适量的运动(太极、八段锦、易筋经等)、饮食调理(适合自己的饮食)、心情(调畅情志)、休息(不熬夜,早睡早起,午休等)等调理把身体调整到平衡的状态。
以上方剂参考《王绵之方剂学讲稿》、《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陈可翼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实录》。
作者:徐医院副主任护师
审核:张医院主任护师
指导:陈维医院主任中医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